![](http://www.yqmr.net/edit/uploadfile/2013020872319369.jpg)
杨铭安系浙江省乐清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中队侦查员、工程师。1983年参加公安工作,在基层刑侦痕迹检验岗位上工作了长达二十多年,对岗位的无限热爱和对工作的勤于钻研,使他掌握了过硬的业务技能,连续10多次受温州市公安局和乐清市公安局嘉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温州市劳动模范、温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他为技术骨干的技术室于2003年被公安部评为二级刑事科学技术室。
神探杨铭安:魔鬼躲在痕迹里
血迹。草丛中几滴毫不起眼的血迹。现场一片混乱,而那几滴被人忽视的血迹,却在杨铭安的眼里逐渐放大。
多年的经验令他迅速作出两个判断:一、这个血迹很可能是嫌犯与受害人搏斗后留下的;二、嫌犯逃跑的方向,就是草丛的倒向。
这是2000年5月,乐清柳市镇发生一宗抢劫杀人案。循着杨铭安的指向,两个小时后,嫌犯在一出租房被捕。
杨铭安,乐清公安局刑事痕迹专家,在当地有“神探”之称。因成绩卓著,前不久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昌钰面授机宜
1981年,杨铭安从温州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瑞安县钾氮肥厂工作。两年后,被招募至乐清县公安局当刑事技术警察。
上班第一天,他就到省厅接受痕迹检验的培训,一年后结业。算起来,痕迹这一行,他已干了整整20年。
杨铭安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出现场时的情形,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盗窃案,但杨铭安整整花了两个小时看现场,并最终在门框顶部找到了一枚极不起眼的指纹。
这枚指纹为破案起了关键作用。“说实话,第一次出现场时非常紧张和慌乱,我刚培训完回来,同事们都看着我,最初拿放大镜的手都在颤抖。”
1997年,杨铭安被派往中国刑警学院深造,其间曾听过美国华裔神探李昌钰的讲课。
杨铭安说,李昌钰非常注重现场重建和科学办案。现场重建就是要根据犯罪现场的各种遗留痕迹,推断出罪犯作案以前的现场是什么样子。
李昌钰有个观点给杨铭安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刑事侦查工作,最怕的是存有既定的想法,认定一个方向,一头栽进去,而不顾其他出现的证据,这种办案的态度被称为“管见”———如果一个人的眼光、注意力像隧道一样,那看出去的地方也只有一小块。
一枚烟蒂寻真凶
在杨铭安眼里,他的工作就是从最难啃的骨头上找到下嘴的地方。
2000年6月,乐清南塘镇的一条铁路上发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