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女尸,围观的村民都以为是自杀。杨铭安在勘察时发现,从女尸身上刀伤的力量和角度上看,不可能是自己形成的,他判定这是一桩凶杀案。
在接下来的勘查中,周围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他开始不停地翻拣着枕木下面的碎石,终于在一块石头下找到一枚烟蒂,一名当时参与勘查现场的刑警对此十分佩服:“老杨就是仔细,如果稍微大意一点,就找不到这个烟蒂,这案子就有得磨了。”
老杨认真察看了烟蒂和散落在周围的烟灰,发觉没有日晒雨淋的痕迹,看起来十分新鲜,于是判断凶嫌离开现场的时间不长,并且与受害人熟识:“如果是陌生人拦路作案,罪犯不可能有心思抽烟。”
经过杨铭安的现场重建后,办案人员很快就在死者的熟人圈子里确认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其实看现场没有别的,就是要仔细和客观。”他说。
“往往一些大案子的现场由于嫌犯重视反侦察,不容易留下蛛丝马迹,小案子的现场嫌犯反而比较粗心,会留下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他非常自信的告诉记者,不管案件最终侦破与否,从技术角度来讲,他没有出现过什么失误。
英雄眼里的英雄
刑警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发了案子盼技术,破不了案子骂技术,破了案子忘技术。
“搞痕迹技术工作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杨铭安的同事说。
2001年12月,杨铭安在看现场时晕倒,被同事送往医院检查时发现肺部患有肿瘤,这是他在痕迹检验中长期接触剧毒致癌物质的结果。
这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更多以“涉及到警方侦破秘密”为由不愿多言。他只是反复说:“如果把刑事侦查比喻成造房子,痕迹就是最底下的那块石头。”
“你心目中的警察英雄是怎样的?”记者最后问。
“默默无闻地干,只要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不管有没有奖章,都是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