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要以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以协调发展扶民力。按照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东、中、西关系,推动沿海经济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重点扶持受灾地区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施“山海协作”、“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三是以民营经济壮民力。始终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在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和科技制高点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通过壮大“民本经济”,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断形成民富国强、富而思进的发展格局。
二、深入了解民情,使合理需求即时上升为社会动员
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利益需求是具体、多样的,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往往有时空距离。如果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摸不到群众的所思所想,不能了解真情实意;如果下基层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同样跟不上群众实践的步伐,听不到他们多元多样的诉求表达。对于信访干部来说,往往是坐班办信、接访的时间多,听到的负面反映多,接受似是而非的灰色信息多,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切身感受。陈云同志曾经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因而,要从制度上确保领导干部每年有一定的时间下基层调研,问计于群众、探讨在基层。凡群众认为可行可施的,就果断行事,使决定的事项尽快恩泽千家万户;凡群众持疑、甚至不满的,就坚决地改,不因“新政”伤及民众利益;凡部门制定的政策,要防止高高在上、不问实情,防止政策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倾向,以免部门政策替身党的政策,玷污党和政府的公信形象;凡过去出台的政策,要深入调查,做好政策实施“回头看”工作,完善不足的,改进落后的,废弃损害群众利益的,使政策效用与时俱进。比如,目前涉及土地问题的信访量占10%以上,特别是沿海地区由于低廉的政策地价与昂贵的市场地价形成强烈反差,引起民与官、民与商、民与民之间的利益纷争,由此引发的民怨民愤不绝于耳。针对这种重大利益落差,我们要借助有利时机,贯彻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各类非农用地经济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