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偿标准、因土地征用而信访的不征不批等方面有所作为,力促各级政府和工商企业回归农民本该得到的土地利益。要通过调研和信访信息的综合梳理,把民情民意带到上级组织、带到集体决策的会议上来,把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社会动态反映到决策机构和主要领导耳朵里,使其有效使用行政资源,发挥领而导之的政治优势,正确实施社会动员,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突出问题,进而形成热点问题一批一批就地化解、经济项目一拨一拨顺利推进、社会和谐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良性社会循环。
三、紧紧围绕民利,牢固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信访干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为诉求合理的信访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当前,大量的信访事项和各种社会矛盾,都是由各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所引发的,尤其以经济利益调整而内生和外化的社会矛盾为甚。一是利差性矛盾比较突出。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价值和利润法则的支配下,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囤积了大量的社会情绪,往往即时转化成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各类信访问题也呈频发趋势。二是争利性矛盾比较集中。体现在以各级政府行使的公权、公利与民众个人的私权、私利在土地征用的地价、房屋动迁的经济补偿、企事业单位改制等各个方面的利益纷争上,利益受损方大多是信访群众。三是攀比性矛盾比较明显。即在同类社会成员中,由于历史沿革、革旧鼎新、政策时效、单位组织变故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利益比较、利益攀比、利益落差的利益诉求,数量较多,时间跨度大,解决问题的难度也高。如企业军转干部、60年代精简下放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信访干部必须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姿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上度量权衡,积极架通信访群众与党委政府的桥梁,为寻求化解矛盾作调查、想办法、出思路、定政策。事实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才能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才能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关心民生民瘼,扩大人民内部利益趋同的社会基础
人民的生计,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