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觉天特别蓝。
次年,他感到柜台生意比较难做,便开始请来几个裁缝师父制作服装。从小就受过商业氛围熏陶的卢华飞很讲商业信誉和产品质量,和老乡做生意也很客气,他经常是先让老乡提走服装然后等老乡卖掉再结帐,有时老乡几次催他才去收钱。对于老乡需要的货物,他很讲实效,经常是连夜赶好,第二天自己送去。这样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他的业务也越来越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在做皮衣时,当时许多老乡为了节省投入,用的是家用裁缝车,家用裁缝车经常“跳线”,影响了质量。卢华飞利用自己在机械厂工作多年的技术优势,对家用裁缝车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裁缝车没有出现“跳线”。同时,他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保证了皮衣的质量。由于产品质量好,款式新颖,他做的皮衣供不应求,每天来等货的客商络绎不绝。有的人见买不到成批的皮衣,以天冷需要皮衣御寒为由,买走一件两件。
1989年下半年,卢华飞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又开始租柜台进行经营。租柜台大家都喜欢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有时候为了争一个柜台伤了和气,有的人甚至大打出手。可卢华飞在租柜台时却喜欢租别人不喜欢、不起眼的柜台。他认为,只要能体现自己的经营特色,柜台偏一点,顾客也会来的。但生意好做的时候,他销售的产品不仅款式新颖、质量好,价格合理;当生意不好做的时候,他就从别人那里搞来清仓处理的皮衣,分不同档次进行销售,适应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1990年时,许多经营者生意清淡的时候,卢华飞的生意却做得很火,营业员有十多人,经常一天能够销售几百件服装。
二、造大院 办市场
在京创业过程中,卢华飞和黄岳川等人看到许多温州老乡住宿很困难,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的情况后,他们便萌生了建一座大院以低租金租给老乡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温州、乐清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北京的老乡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94年,大红门地区第一个在京浙江人居住大院-金瓯大院建成,安排进了一大批的浙江老乡,在当时的情况下即解决了来京1200户5000多人的住宿问题。看到一些原来为住宿问题经常奔波的老乡安心地住下来,卢华飞显得很高兴。他对大院倾注很深的感情,通下水道、洗地、洗厕所。累活脏活他抢着干,经常是一身灰尘一身泥。当卢华飞总是笑嘻嘻的,乐此不疲。
但是卢华飞并不满足于此,他在不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199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