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10米、高程10米;测速精度每秒0.2米;授时精度单向50纳秒;还可提供双向高精度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毫无疑问,在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中,中国不只着重于“北斗”的定位功能,其他诸如侦察监视、指挥、协助攻击等“纯军用”能力也在开发过程中。就军事领域而言,“北斗”导航卫星可让未来的战场更透明,令解放军具备“千里眼”与“顺风耳”,还可具备“看得清、打得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服务,意味着解放军可以在没有美国干涉的条件下发动精确打击,并且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准确调动自己的部队。
虽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较晚,但是在功能上,“北斗”并不逊色,定位精度、授时精度、抗干扰能力等都与GPS相当。而且“北斗”还具备独有的短信等通信功能,使用者不仅能够知道自己的位置,也能够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位置,这大大有利于应对在那些通讯信号不好的沙漠、高山、大洋等偏僻地域的救援等突发事件,并且和GPS兼容,因而保证了其应用范围如同GPS那样广泛。最重要的,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使用,根本不用考虑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涉。
民用和国际市场都很广阔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1年12月正式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系统运行稳定,已逐步拓展到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如今该系统正式开通亚太区域服务,其服务广度和深度必将再上新台阶。
例如以“北斗”系统为基础构建的“北斗”卫星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网,实现了多网合一的渔船船位集中监控和调动。该信息服务网能向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政策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服务等;向海上渔船提供导航定位、遇险求救、航海通告、增值信息( 如天气、海浪、渔市行情)等服务;并能提供船与船、船与岸间的短消息互通服务等。
在今年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中,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北斗”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渔政船和中国海监船的执法能力,维护了中国在南海和东海海域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今后,在此类事件中的应用,还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迅速给一线救援部队,配备了“北斗”终端机。该终端机不但能接收“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在其它通讯失效后,只有该系统能以用短报文的形式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指挥人员在监控中心可随时通过监控屏幕,关注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