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雇用了一辆振华出租车直奔乐清,连路上的午饭都是司机掏腰包垫付的。到了家,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借钱,一天下来,才总算凑足了钱付清了车费、饭钱。 欠债70多万元,这么大的缺口光靠蔡智平的工资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他们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过,蔡智平认一个理:在哪里倒下去就应该从哪里爬起来。1989 年春节过后,蔡智平联络了一些在红旗商场工作时结识的朋友,开了两次“人情会”,凑起了37万元。红旗商场的铁饭碗是保不住了,蔡智平面对现实,辞去总经理一职,回到上海重振旗鼓。 接过羊毛衫厂的蔡智平意识到,羊毛衫这一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上半年有一个生产空档,需要有新产品来填补。他通过向国营工艺编织厂的技术人员拜师学艺、讨教技术,将那些尚在实验室里的样品拿来参照,率先在上海生产出了第一批丝麻衫,因为它漂亮新颖,所以迅速引起业内广泛兴趣,一炮打响,全国各地的客户纷至沓来要求进货。就这样,到1989 年底,他将所有的债务全部还清,还节余将近200 万元。1990 年至1992 年,蔡智平的丝麻衫生意越做越红火,常常是一件丝麻衫刚熨好一只袖子,就被客户从蒸烫机上“抢”走了。他们每天只睡5个小时,忙得连将钱送银行存起来的功夫都没有。1990 年,他们就已盈利1000 万元。 败也轻纺,成也轻纺 到1993 年,蔡智平的原始资本积累已十分可观。这时,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正如火如荼地兴办大市场,形成了一股市场热。当时,浙江柯桥轻纺城一个10平方米的小商铺转让价高达300 万元,一个席位被爆炒到几十万元。 很偶然的一次,蔡智平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信息:上海将要在曹安路兴办全国最大的轻纺市场,重振上海轻纺龙头老大的地位。他认为,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按照当时的市值计算,该市场约有5000 个摊位,每个摊位售价30万元,共计15亿元,这些钱用来买一架“空中客车”也绰绰有余了。于是,蔡智平和其他10个温州股东,开始陆续向上海市轻纺市场投资。到1994 年上半年,11位股东共投资接近4000 万元,蔡智平个人投资达2500 万元。1994 年底,由11家股东合作的上海市轻纺市场破土动工,并于1995 年初建成开业,这是上海成立的第一家大型专业市场。
全国各地的市场都是“先有市,后建场”,而上海市轻纺市场却是一家“先建场,后兴市”的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上海轻纺市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