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正与好他早年尚武的说法相对应了(尽管还不能真正确定他是否真正的会武功),习武的人首先就是讲兄弟哥们情义啊。与此同时,东君也是对传统文化着迷的一个人,他研读了许多传统文化典籍,有一肚子的地方文化和诗书掌故。每当有关部门要找一个有传统功底的青年人来做地方文化方面的事时就有人会想到东君。因此,东君可以说是能够担当得起部分地方文献工作的不多的一个青年文人。这在当下进行纯文学写作的年轻人中是不多的。东君在进行纯文学写作时,还同时进行地方文献文方面的写作。他用一年多时间做的一本《西乡旧事》,广收乐清县西一带时间深处的人、事、物,彩图美文,成为乐清一部重要的地方文献书籍。现在东君的手头好象又有一本地方文献方面的书籍在整理。只是文友们有时见了东君会打趣地说,晓泉啊,不要成为一个学究式的人物啊。每当这时,东君就会哈哈一笑,然后再自嘲一番。
现在,东君仍在柳市这个地方。这之间,东君在上海读文艺批评研究生,但是他的上班地点还是某家电器协会。仍时不时地回到单位正儿八经地坐一下班,说是坐班,我想那也是相对自由的,不然的话单位能让他去上海读为期两年整的研究生么?同时他还要让老婆、孩子、丈人高兴。这两年,他是一边工作,上班,赚钱,顾家恋家,一边写作小说,读研究生,去北京,回上海,再回家,再回上海。再整理地方文献,再写小说。他的生活就如他的小说一样,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甚至带有点后现代的意味,丰富,忙碌,诗意,疲惫。不管如何,最重要的是他内心有一个坚定的方向,这方向就是除了小说,还是小说!
作者:马文兵
我文字的调子像古琴 ——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获得者东君访谈录
10月30日,柳市镇上池村,在那间熟悉的书房,记者见到了获得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后的东君,脸色平静,言谈举止一如往常,但神情中有长期伏案写作和阅读带来的些许疲倦。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四壁都是书,又放着一张棉质的躺椅和窄窄的单人床,显得有点拥挤。他的妻子过来打招呼,笑着说:“要不是你们打来电话,我还不知道获奖的事呢。”记者开玩笑说:“那叫他把奖金分给你一半。”
他的妻子退出房间后,东君端来两杯清茶,两人便慢慢聊开了——
乐清日报:不久前有一天,我来到马叙(乐清市文联主席)的办公室与他聊天,随口问了一句:东君这次郁达夫小说奖有希望吧?老马说,有希望。但是说真话,那时虽然知道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