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牌气质的皮衣企业与以集中在河北辛集、浙江海宁等地的无数小型皮衣加工厂,两大皮装业阵营。国内皮装市场俨然在经历春秋战国时代:一面是初露端倪的品牌之争、一面是混乱不堪的杂牌混战。
杂牌大多以照抄热销皮衣款式、贴标加工为手段,这种急功近利的皮衣作坊商业运作模式无疑扰乱了皮衣市场的良性发展,随着国内市场对外开放,国外流行趋势对国内服装业影响越来越大,到了1997年国内皮衣市场大幅度萎缩,皮衣行业进入低谷,很多皮衣厂商纷纷被淘汰,存续的皮衣厂商也都以极大的折扣让利推销皮衣,皮衣行业进行了一次洗牌过程。
在市场不景气中往往蕴藏着更加巨大的商机,因为很多对手因为缺乏实力被淘汰,很多企业因为无力可图而退出,很多人因为不够坚持而放弃。市场反而更好。此时,应泽从又一次做出正确决策,非但应大所有皮衣坚决不打折,而且还加大了投资力度:1997年,位于天津东丽区外环线的一个占地16亩,投资2000多万元的“应大”品牌生产基地“应氏服服饰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启动“名师工程”,聘请著名设计师武学伟加盟,成为中国皮装行业高薪聘请名设计师的第一例;还是1997年,“应大”投资100万导入CI设计,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专卖店形象统一化的企业;2001年,启动“明星工程”,聘请霍利菲尔德和王思懿为应大形象代言人,再次在全行业写下一个第一。
在这个皮衣行业的冬天,应大固守阵地,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经营业绩不降反升,品牌形象和企业实力实现了一个飞跃,市场竞争力得到实质提升,完成了一个生产型企业品牌化发展的转型。
1997年,是对应大的品牌打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应泽从详细阐述他的思路——
“从表面上看,当时好像皮衣行业不行了,所有人都要放弃了,如果我们也顺应潮流而放弃,去做其他行 业或跟着打折,可能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当时聘请了北京的咨询公司与我们合作,花了40万,做全国市场调查。经过彻底的调查,发现皮衣的市场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问题出在这个时期皮衣的创新度不够,导致了消费者不接受。有时候,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只看表面,是容易悲观,很多人就会放弃,我们看到这份报告以后就不会了。我们就想应该怎样去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应该怎样跟上,怎样去满足顾客的需求。经过这一过程后发现,应大好象又上了一个台阶。”
“在别人看来,应大的崛起好像是一件很突然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