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多方面的,以上五点只是择其大要而言之。其他值得研究之处还很多,例如他的诗词,他的篆刻,他的绘画理论等。希望以这次周昌谷纪念馆开馆仪式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各方面热爱周昌谷艺术人士的力量,更加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加强对周昌谷的研究,为宏扬民族艺术打造文化强市强省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3月初稿,六月改定。
劳诚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周昌谷的指头画艺术
在周昌谷存世的作品中,不乏信手拈来的新颖佳构,但指头画却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分量。关于他何时开始学习指头画,《周昌谷年表》记载说:“1972年,43岁。学花卉,学指头画,以红梅最多,独有面目。”这可能是指自1972年开始,周昌谷进行了大量的指头画创作,不过学习花卉与指头画的时间则要早得多。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年款,而且他的落款习惯是坚持用干支纪年,而非与很多同时代人那样开始使用公元纪年,这或许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有关。从其署有年款的指头画来分析,70年代之后的作品的确为数较多。
… …
与潘天寿的指头画相比,周昌谷的人物题材更多一些。由于受过很好的素描训练,他的指头画人物看上去更加符合视觉原理,因而也更加富有现实感一些。对于指头画擅长表现的题材与方式,潘先生曾说:“指头画,宜于大写,宜于画简古之题材。然须注意于简而不简,写而不写,才能得指头画之长。不然,每易落于单调草率而无蕴蓄矣。”如何让指头画既能用于表现现实生活题材又不失于简洁古雅,这成了周昌谷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幅画采用了较为圆转流畅的线条来表现一位年轻女性的丰姿,哪怕是方硬的线条都在相应的位置上显得恰到好处。指头画以食指为主要工具,着纸时既须使用指甲,也需要指尖,故在“半甲半肉”之间。若是小幅作品,指甲更为适合,但往往有锋棱易于刻露。在这样的大幅作品中,多使用指肉可以使线条更加圆实。由于指甲蓄墨不多,所以长的线往往要分段接续,而且要充分掌握运指的速度,这便有了“折芦描”和“枯柴描”的一些特点。而溪水则运用了指甲来刻画细劲有力的线,与衣纹、坡石形成对比。
… …
《寒香》则以疏朗的构图描绘了一个梅桩一枝独秀,鲜花绽放,但是画面向左的横向形式感与诗歌、书法的配合,重在营造“赏心只在三两枝”的意境。这幅作品所运用的纸张是完全的生宣纸,从潘先生的指头画演化而来,尤其追求“简古”与文人画的旨趣。此作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