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浏览 |
|
梅溪书院的前尘往事 |
得票数:0
时间:2016/3/27
人气指数:47260
返回前页 |
梅溪书院的前尘往事 许宗斌 梅溪学馆即梅溪书院 梅溪书院是温州古代著名的书院,但它的历史从何时算起,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永乐乐清县志》只详记县学,乡学只笼统地提一句:“本县城郭、乡都共十一所。”《弘治温州府志》记书院(附书塾),乐清有宗晦书院和图南、白石、万桥、鹿岩四塾,无梅溪名。《道光乐清县志》谓:“梅溪书院,旧在城东隅,即王忠文祠,以旁置两斋,令诸生肄业其中,亦曰书院。明隆庆间,令胡用宾重建。国朝雍正六年,令唐传鉎改建西塔山麓,撤长春道院为之,兼祀王忠文。”所谓“旧在城东隅”、附设书院的王忠文祠,系明代嘉靖年间乐清知县潘潢始建、隆庆年间乐清知县胡用宾重建,按此说法,迟至明代中叶才有梅溪书院。 然而,早在王十朋的诗中,就出现过“梅溪书院”之名,他在《和李花》诗小序中说:“梅溪书院有李数株……”王十朋这里说的梅溪书院不在县城,而是在他的家乡左原梅溪村(后垟)。那是宋高宗绍兴癸亥年(绍兴十三年,1143)秋天,三十二岁的王十朋因父丧在家守制,在大井南首建舍,辟馆授徒。此即梅溪学馆,也称梅溪书院。在王十朋的诗文里,书院和学馆、学塾没有严格的区分,可以混着叫。绍兴二十三年(1153)春夏间,王十朋应其太学同舍周尧夫之邀,在剡溪(今嵊州市)周家住了三个多月,参加了周尧夫家塾的开馆挂额仪式。在此期间,他为周氏家塾二堂九斋一池取了名,并写了一系列诗文,其中与周氏家塾有关的诗计有:五绝《渊源堂十二诗》、《书院杂咏》三十四首和五古《书院挂额展筵雅会也戏集诸堂轩斋名作诗》一首,诗中均称周氏家塾为书院,而在《渊源堂记》中则称其为家塾。原因盖在于,书院肇始于唐,至宋大盛,而宋代的书院,最初都是民办的学馆,不像后世的书院那样,带有半官方的色彩,故在王十朋那时,称书院还是称学馆、书塾,悉听尊便。 一般而言,旧时乡村学馆、书塾,甚至一些称书院者,档次都不高,学生多是族中蒙童,相当于现代的小学教育水平。但王十朋的梅溪学馆却是一个例外,它不同于一般乡村学馆、书塾的一个特点是,其生徒来自四面八方,基本都是成年人,有的年龄比王十朋也小不了多少。这些学生都学有根底,能吟诗作赋。他们因仰慕王十朋的道德学问而纷纷聚集在他的周围,以师事之。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王十朋的梅溪学馆的水准都很高,宜其又称书院。 燕子来巢成吉兆 绍兴十四年,梅溪书院创办后的第二年,书院生徒就从最初的十人猛增到四十人。王十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