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诸印,乃是正统的战国古玺印式,文字造型古朴典雅,线条醇厚洗练,空间分布的疏密关系尤有意味,体现出一种静谧、安详、简远的先秦风范。
…………
周昌谷先生的篆刻作品中,也有一部分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特别是元押风格——比如“李”“姚”“周记”“孔押”“吴押”“卢押”“陆押”“吕押”等等。这类印章,往往是单字印、少字印,亦多为姓氏章。周昌谷先生此类创作,我们仔细翻检,从比例上来讲其实也不在少数,可见他不但非常熟谙这一路数、对这一风格体系的创作游刃有余,而且看得出,他也是比较喜爱宋元印那种自然的特质和灵巧的意趣的,故乐为之。这也许与他本人首先是一位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昌谷先生擅长以一种画面构图的效果来处理这些小印,潇洒、轻灵,犹如其画作中的小动物、小蔬果一般,活泼而生动,细腻而明快。
………
周昌谷先生尝云:“金石,有人从临摹、研究秦汉印入手,再学习研究唐宋元明清的篆刻,再到现代,从源头到支流,接受传统,再行创新;也有从支流上溯源头的。这两种方法都对。最不好的是胡乱刻几刀,企图一夜之间变成个篆刻家。这就错了,篆刻的事,光拿着刀在石章上刻几个字,只要几小时就学会了,但是要说文字渊源,艺术技巧,却非数十年不行……”
…………
周昌谷先生的印作,前述三类,或可归为“纯古典派”,但他天资聪颖、学识深厚、艺术感觉极为敏锐,又精通诗文、书法、绘画等等,不乏功力,更具才力,因此,表现在篆刻创作上,即多有“自我风格”之综合体现——如“云间一舟”的折笔处理、“壑天楼”的块面层次、“万水千山”的腾挪揖让……匠心独运,随文而变,“看点”颇多。又若“谷”字印,实由汉碑额化出;“心潮”无边印,乃由其“蚓书”而来;“大荆”朱文印,融八分入印;“锥沙”白文印,拟古滑石印之风味,信手拈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周氏刻印,取法广泛,手段宽博,又能不拘,自抒胸臆,则有此万千面貌也。
因此我们认为,昌谷先生的篆刻艺术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化古典、融书画、现自我”——作品从传统中来又不囿于斯,或在刀法表现上、或在字法变形中、或在章法探索里……抓住印艺之传统“内核”,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和体悟,尝试和探索篆刻创作的“新语汇”:以书入印,以画养印。昌谷先生的篆刻作品虽然总体数量不多,自我风格或应划归为创作期、实验期比较合理,但是他依然吸取了篆刻史上各种门类的精髓,登堂入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