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得到林风眠、潘天寿之亲授。因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而成绩优异出众,被誉为“素描大王”。毕业后即留校当研究生,在潘天寿诸位老先生指导下研究民族艺术遗产,为日后任教作准备。潘老曾与夫人何愔说:“解放后,我碰到有才华的学生,只有周昌谷一人。”潘老慧眼识人才,日后的事实为潘老这句评语作了有力的佐证。
昌谷先生于1954年自敦煌考察临摹莫高窟壁画和甘南藏区写生返回后创作了《两个羊羔》、《在草地上》、《旭日》及《牧笛》等作品。1955年《两个羊羔》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状而享誉画坛,然而也自此使昌谷先生频遭厄运,荣誉迫使他面对诸如“羡慕、忌妒、恨”之类的人性中的必然和种种无奈,陷于无法回避和摆脱的困境之中,正应了古人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必然地成了众矢之的。1957年秋,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彩墨画系,其时全校开展整风反右运动,周昌谷先生成了揭发批判的对象,针对他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使他濒临几将灭顶的政治灾难。幸有当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指名要昌谷先生赴北京参加全国青年联合委员会会议,才临时从即将上报的右派分子定性名单中划除。然而被批判仍是难免,最后被定为“右派边缘分子”、“只专不红的白旗”,下放绍兴柯桥劳动,以改造思想。不久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因患浮肿病才得以回杭州疗养。
1964年起昌谷先生和美院师生一样参加所谓的“四清”运动,未能进行创作。不到两年后,文革开始,昌谷先生与潘天寿院长、高培明书记、颜文樑、关良教授等很多人一起被批斗和关押牛棚达18个月之久,受尽虐待侮辱,身心备受严重摧残损害。1970年昌谷先生因身体不适而就医诊查,次年被确诊为患乙型肝炎,自此辗转于多间医院病榻十余年,无法继续他的艺术创作与研究。
1974年,“四人帮”策划发动了所谓的“反击文艺黑线回潮斗争”,开展“批黑画”,昌谷先生的《荔子熟了》、吴茀之先生的《篱边斗大花》和林风眠先生的《山村》等作品一起被批判。当时我看到《浙江日报》等报刊整版刊登连篇累牍上纲上线的批判文章,担心病弱的昌谷先生受此迫害而更不利治疗调养,于是写信挂号寄至望江山疗养院给昌谷先生,希望能给恩师受伤害的身心有所慰藉。
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后,各方面情况逐渐得到改善与进展,昌谷先生也笑逐颜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