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迎来新的时代,所以他曾经多次满怀感情和憧憬地向我敞怀讲述起他的热切期望,详细介绍他的艺术创作与研究计划,可是终因疾病的干扰和折磨而未能如愿。1986年10月,周昌谷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当时我正在病房探视,亲眼目睹一代英才大家竟含恨抱憾而终。他那绚丽优美的书画艺术与他悲惨凄苦的坎坷人生,对比落差之大,令人唏嘘而潸然泪下。几年前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即爱女天绛竟突然因医疗事故逝世,昌谷先生身后如此凄苦,直令人怨叹上天之不公。
熔古今中外于一炉
昌谷先生从入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起,就勤学苦练地致力于技艺根基的培植,尤其对一位人物画家来说,严谨扎实的造型能力无疑必不可少。然而要成为一名中国书画艺术家,则更须有深厚渊博的学识修养和多能全面的技艺根基,昌谷先生立志走这条严格艰辛的从艺治学之路,所以他在潘天寿先生的指导下,刻苦研习山水、花鸟画各种传统技法,赴敦煌英高窟和永乐宫考察并临摹壁画,深刻领悟和掌握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实质,从而具备了作为中国书画家必需的根本素质。同时又在林风眠先生的影响下非常关注色彩的研究,也因此涉及印象派等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而被斥为“新派画集团”并受到批判,但昌谷先生在日后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不辍,大胆进行中国水墨写意绘画中色彩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力求熔古今中外诸元素于一炉。因此人们可以在昌谷先生历来的作品中清晰地看出其经由长期艰苦研究探索而产生的画风渐变之轨迹。譬如《壮族姑娘》、《种粟者》、《南国边寨女孩》、《苏州姑娘》等作品(见1997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周昌谷画集》)即是《两个羊羔》、《旭日》等作品的画法之延续,乃属兼工带写(或称小写意)一类,以挺劲舒和的勾勒笔法与轻柔淡雅的墨韵和色调相融合。其后则渐变为阔笔大写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的大写意,却能做到浓而不浊,艳而不俗,殊为不易,难能可贵。再继而将人物与花卉相结合,又几乎整幅画满不留空白,在章法处理上开创了一种新格局。有时又特意不以勾勒笔法描绘人物形体,而只以设骨点厾之法表现,使人物与环境融合无间。
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我由衷赞赏和佩服诗、书、画、印即“四绝”皆擅长的中国画家,所以事实上中国绘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因而怀念恩师昌谷,犹感他的出众才华和成就卓著。因为他自幼喜爱文学,长期苦研用功,故著文作诗与他的绘画创作水乳交融,得以形影不离地密切契合,交相辉映,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