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一片,是一个画家的必要条件。周昌谷出生于雁荡山东麓——浙江乐清县的大荆镇,从小就受到雁荡山水的陶冶,“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林泉高致》)自然环境的美引起了他学画的激情,十九岁考入杭州艺专,受到林风眠、潘天寿先生的教导,从此他就开始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三十多年中,早十年是打基础的时期,中间那“史无前例”的十年,他根本无法作画,后十多年,缠绵病榻之中,也不能痛快挥笔;然而,画册中的作品,却使你感到一种充沛的生命力。一个人的夭寿,是由社会环境和自然规律决定的;但艺术的生命力,则是由艺术家的劳动所赋予。
昌谷同志作品的显著特点,就是青春的活力。他爱画边疆少女,画小羊、小鹿,画各种鲜花,这和他经历坎坷,抱病在身的情怀似乎很不相称,可是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就容易理解周昌谷。昌谷虽然不是庄子所说的“化人”,但是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生活的人,为了让别人欣赏美,他忘记了自己、忘怀自己的境遇。
在他的精神境界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善良,真实不虚。他画的荷花、芍药、秋菊……都欣欣向荣,娇艳欲滴。同样,从《两个羊羔》的早期作品开始,他画的少女都是天真无邪,有如奇花初胎、新荷出水;即使是在荷塘风雨中,少女绝无瑟缩表情,反而更像出水芙蕖,倍增秀色。在《风雪草原》这个命题下,不是凄厉愁惨气氛,而是两个少女,保护了羔羊的喜悦。他画的小鹿、小羊,也都娇憨天真,有如稚子依人,充满了人情味。
读了画册,使人有“一切众生,均属有情”的感觉。然而,这些作品,却大多数是作者经历“浩劫”以后,带着病来创作的,你能体会得出这种心情吗?
一个好的画家,首先是一个好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散播人生的美好和欢乐。至于自己境遇的苦乐臧否,往往觉得无足介意。中年夭逝的昌谷,就是这样一个胸怀阔大的人。
昌谷同志的作品,不仅仅因为画题(例如《草原上的鲜花》、《荔枝熟了》……)是新的,内容(多数是现代农村和边疆生活)是新的,我们还应当看到他在技法上,从传统出来又打破传统这一面。
他的作品具有色彩鲜艳的特点,充分发挥水晕的作用,因此无论花瓣、人物的颜面,都产生“活色生香”的效果。这种水晕作用的发挥,接近于现代水彩画。例如《草原雏鹰》、《采莲人》、《白云红树》、《春光》、《秋色》等,只是比水彩画多了笔墨的功力,因此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