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浏览 |
|
梅溪书院的前尘往事 |
得票数:0
时间:2016/3/27
人气指数:48345
返回前页 |
学记》)他的两长梅溪书院,对梅溪书院影响很大,梅溪书院因他而进入最后的辉煌时期,乐清“士习为之丕变”,即乐清知识分子开始了转型,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分子群在乐清出现了。 最后的辉煌 陈黻宸时期的梅溪书院是梅溪书院的第二个辉煌时期,也是梅溪书院最后一个辉煌时期,它与第一个辉煌时期——王十朋的梅溪学馆时期相隔八百五十年而遥相呼应,居于梅溪书院的两端。 陈黻宸第一次来任梅溪书院山长是因黄鼎瑞的推荐,时间是光绪十三至十七年(1887-1890),其时陈黻宸尚未中举。第二次来长梅溪书院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之后,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赴上海之前。高谊《梅溪书院教学记》一文道: 若户部再主梅溪讲席,教育之业益宏。其始至乐,户部尚未第,时实为吾邑黄司马招之。岁甲午,户部既乡举,复来为山长。予与司马犹子仲荃君(式苏)、吴君郁哉(熙周)、倪君楚湄(邦彦)、郑君雨锄(良治)皆从之游。司马工诗,户部长于史。其长梅溪与司马相先后。当户部挈其犹子孟聪君(怀)与弟朋来乐时,应山之生徒,不远百里而至梅溪者数十人。而西乡学子,予与仲荃君三数人外,郑君晓廉(侠)、张君叔波(凤池)与刘君赞文(项宣)以梅溪人满,寄居鹤寺就课。户部尝适他馆,梅溪山长于是易人,而旧游之士,犹集鹤寺以待户部。逾年丙申,户部仍长梅溪。 文中“户部”指陈黻宸,“司马”指黄鼎瑞,“甲午”即光绪二十年,“仲荃”为黄鼎瑞侄黄式苏,“应山”指大荆应山书院(印山书院),“鹤寺”指白鹤寺,“丙申”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从高谊的记述看,陈黻宸来任梅溪书院山长,受到乐清士人的热烈欢迎。大荆应山书院生徒数十人,也慕名而不远百里来梅溪书院就读。书院里住不下,有些人就寄居白鹤寺就课。期间(1895年)陈黻宸曾被别的书院请去,梅溪书院临时换帅,书院旧生徒不肯离去,聚集在白鹤寺一直等到陈黻宸回来。陈黻宸第二次长梅溪书院时的弟子黄式苏、倪邦彦、郑良治、吴熙周、高谊等后来都学有所成。《光绪乐清县志》云:“乙未(1895)以后,吾乡文学衰竭,良治与倪邦彦、吴熙周等起而振之。”吴熙周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选贡,翌年,陈黻宸赴上海,吴熙周继任梅溪书院山长,高谊为教师。 陈黻宸侄孙、瑞安陈谧在为高谊《薏园文抄》写的叙中说: 昔吾叔祖户部公于清光绪丁亥、甲午之间,尝两主乐清梅溪书院山长。当时从游之士较他县为尤盛,弟子行束修门下著籍者院舍恒为之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