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浏览 |
|
梅溪书院的前尘往事 |
得票数:0
时间:2016/3/27
人气指数:48348
返回前页 |
王十朋早一科登第。与李大鼎合作《梅溪庚午多士赋》的宋孝先,字舜卿,后改名晋之,改字正卿,号樟坡居士,乐清宋湖人,于宋孝宗隆兴元年中进士,比王十朋迟两科登第,历官迪功郎汀州司户参军、长溪丞、临海、光化、奉化县令、信州通判,以朝散郎致仕。《宋元学案·赵张诸儒学案》载其名,列为“梅溪门人”,称其“幼颖悟,日诵数百千言。弱冠从梅溪游,学徒数百人,独先生首出,梅溪器之。以经魁南省”。有《乾坤二卦讲义》、《中庸大学禹贡洪范讲义》、《春秋十二公论》、《历代中兴君臣论》、《拟进万言书》及诗文集《樟坡集》等多种著作。 王十朋作《梅溪题名赋》,自谓“先美后规”(先赞扬后规诫),意在“效古人劝讽之旨,非敢以文戏也”(不敢玩笔墨游戏)。劝讽的文字在结尾: 学必剖藩篱而克己,道必舍蹊径而中行。先之以孝忱之意,申之以敦信之诚。礼欲安上兮,慎毋自矜。湛万顷以窥宪,妙一唯之悟曾。祖伊尹畎亩之乐,振仲尼文教之鸣。玩蒙亨爻象,俟泰来而汇征。勿务世华,而起文通之附;勿求必达,而贪季孙之荣。穷则隐居,达斯大亨。凡百君子,毋渝此盟。(此节隐含二十二人之名) 中行、克己、孝忱、诚信、守礼、戒矜等等,都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王十朋是很纯粹的儒者,他办学是要“振仲尼文教之鸣”,首在树人,要求学生做君子,走正道。他警诫学生,不能为了荣华富贵而置人格于不顾。“勿务世华,而起文通之附”句下注:“夏伯文世华、刘文通叔达。唐陆淳谥文通先生,柳子厚尝欲扫其门,然陆亦附王叔文者。”夏伯文、刘文通都是梅溪学子,由刘文通而联想到唐代的陆淳(又名贽,谥文通先生),再联想到柳宗元(字子厚)巴结陆淳,对陆淳执弟子礼,而陆淳支持王叔文,柳宗元亦是王党。王十朋对柳宗元的文章极为佩服,甚至认为其水准在韩愈之上,但他认为柳依附王叔文、陆淳,意在“务世华”、“求必达”,未免德行有亏,为君子所不齿。王十朋对王叔文革新运动的看法,可能受到传统观点以及不久前王安石变法带来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对错这里不加讨论,可以理解的一点是,他特别注重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就是“正”,为人要“中行”,为学要“正学”,为官要“正大立朝”。 观水和会饮 绍兴二十年七月下旬,持续多日的大雨后,梅溪村南的大溪水位猛涨,景象非常壮观。二十六日这天,天气稍显晴朗,梅溪书院的一群学生邀请老师一起去观水,事后王十朋写了一篇短文《观水记》: 梅溪之南有巨溪焉,会一原之水而东归者也,俗曰前溪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