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浏览 |
|
梅溪书院的前尘往事 |
得票数:0
时间:2016/3/27
人气指数:48356
返回前页 |
第一座王十朋祠堂。在此之前,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县城曾建三贤祠,祀钱尧卿、贾如规、王十朋三人,但那是合祠,非王十朋专祠。潘潢建的王忠文祠位于九牛山下,即今环城东路教育局一带。祠旁置两斋,令诸生肄业其中,亦曰梅溪书院。林俊在《王忠文祠记》中说:“梅溪讲授,流泽尚新;忠节大闲,来进型范。”这意味着书院以继承王十朋当年梅溪讲学的传统为宗旨。在名人祠堂中附设书院,是古代书院常见的一种形式。王忠文祠附设的梅溪书院,是梅溪书院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即由乡村书院转而为县城书院。可惜因资料散失,这一时期的梅溪书院讲学的具体情况不明。 潘潢建的王忠文祠,三十年后因修筑城墙阂格(祠址与城址冲突)而毁。隆庆年间,乐清县令胡用宾在三官庙废址上重建王忠文祠,没过几年又毁圮,原因不明。 历史名贤祠堂在古人心目中分量很重,是名贤精神的物化体。王十朋自己在任绍兴签判和四郡知州时,每到一地,都重视修建名贤祠堂,作为实行风教的重要载体,如在绍兴时,主持修复曹娥庙和三贤祠,在饶州时重建颜范二贤祠,在夔州时重建诸葛武侯祠,在泉州时复修忠献堂,立韩魏公祠。王十朋身后被尊为大贤,朱熹比之为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等五君子,后世官员和文士到王十朋的故乡乐清,都希望能一瞻王十朋祠堂。这种心情在明代万历时人何镗的笔下有着充分的表露: 往予东游雁荡山,过长 原,望梅溪先生故里不一舍,而近见群峰矗霄,景仰前哲,为之低回不能去。闻有祠在邑中,冀一瞻拜。及至西皋(按:西皋当为东皋),寻问其祠,业圮废矣。乃溯流西归,惆然者久之。 这段文字出于何镗的《王忠文祠记》。何镗来乐清时,胡用宾修建的王十朋祠已毁。不久,万历六年(1578),兵巡道吴自新移镇温州,檄乐清县令黄仁荣重建王十朋专祠,以风后人。翌年夏,祠成,吴自新亲率下属和乐清当地人士释奠祠下,并邀何镗作记。此次重建的王十朋祠仍在城东隅,是利用按察司废址改建的,离旧址数十步。 从长春道院到梅溪书院 清雍正四年(1726),一个叫唐传鉎的湖广人来任乐清县令。唐传鉎是乐清历史上的著名县令,县志称其“勤敏廉能,百废俱举,有古循吏风”。他在乐清知县任内,浚东乡河兴修水利,捐俸一千二百余两修固城墙,特别是在振兴乐清文教方面做了许多好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改长春道院为梅溪书院和组织重刻《王忠文公文集》。 明清之际的战乱和清初的迁海,使乐清的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前明时期建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