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浏览 |
|
梅溪书院的前尘往事 |
得票数:0
时间:2016/3/27
人气指数:48346
返回前页 |
901)八月初二,清廷再次通令全国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曹文昇将大荆印山书院改为印山蒙学堂,接着,乐清各地纷纷改书院为学堂,或择新址办学。梅溪书院没有改成学堂,而是停办,膏火移作别处办学堂之用。书院停办后,有人一度借其院舍设私塾,又曾改作县警备队驻地。据张炳勋先生说,时刘伯屏率部驻此,此人通文墨,有虹桥分所长朱某乞沤庐主人金炳南撰联云:“云麾驻学士祠堂,正大光明,朱子犹来崇拜者;夏屋新将军武库,投壶歌雅,刘锜本是读书人。”意为刘某虽是武弁,却是读书人出身,应是朱子的崇拜者,在梅溪书院故地投壶歌雅,倒也不辱斯文之地。但作为当年梅溪书院的学子,看到原来的弦歌之地如今竟变为讲武之所,诗人黄式苏的感觉就不一样,他有诗道: 梅溪旧院早荒芜,不见门前载酒徒。 每忆故人多鬼录,谁教裨将寄兵符。 弦歌昔是论文地,刁斗今为讲武区。 为问平园老居士,百年俎豆荐还无? 诗题叫《重过梅溪书院感作,呈周秀屏霈南》。周秀屏名霈南,曾任梅溪书院监院,民国后任乐清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 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八月高谊作《梅溪书院教学记》时,梅溪书院已一片荒凉,其时陈黻宸也已去世,该文结尾云:“今梅溪当时撰杖之所,荒榛茂草,院址就湮,追念昔年诸先生讲学倡导之功,而于户部之殁,益不禁有山颓木坏之感焉。”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瑞安陈谧在《薏园文抄》叙中亦感慨万分地道:“余独怃然以思梅溪书院者,故宋王忠文公龟龄先生祠堂,而昔年先人撰杖都讲之所,今何如哉?今何如哉?” 又是许多年过去,梅溪书院已成百年旧迹,——不,连旧迹都已不存。在西塔山和箫台山之间,那曾是梅溪书院的地方,如今早被一些不相干的新建筑物填满了。据知情者说,梅溪书院院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尚在,做了火药厂的厂房,一九五八年毁于一场大火——不知这场大火和火药厂有无因果关系?从书院到火药厂,这和武义明招山明招书院一度被改作养猪场一样,都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古代乐清县城最重要的两个建筑,两个文化高标,白鹤寺和梅溪书院,都彻底消失了。而今,长沙依然有岳麓书院,庐山依然有白鹿洞书院,武义明招书院也修复了,瑞安也还有个玉海楼,我们的梅溪书院却连一块砖头瓦片都没有留下。(许宗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