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浏览 |
|
梅溪书院的前尘往事 |
得票数:0
时间:2016/3/27
人气指数:48349
返回前页 |
王十朋祠堂及其附设的书院早已圮废。清初对书院的控制很严,直到雍正时才开始放宽,唐传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着手恢复梅溪书院。 他将目光从城东转向城西,看中了西塔山和箫台山之间的长春道院。这座道院建于元文宗天历年间(1328—1330),位于沐箫泉下。明代乐清诗人赵廷松有诗道: 道君楼观向阳开,目贮萧泉日万回。 我亦镜湖狂醉客,愿登千仞洗霞杯。 (《长春道院》四首之一) 康熙年间任乐清县令的蒋埴也有诗道: 箫台山麓好栖真,道院深沉历劫尘。 欲访仙踪何处是,闲凭泉石说长春。 唐传鉎选取这样一处环境优幽美的地方建书院是很有眼光的。他将长春道院“祛其腐秽,毁其土木淫祠”改建为书院从而化腐朽为神奇更是有眼光的。改建梅溪书院的工程完成于雍正六年。书院内设王忠文公祠、讲堂、回廊、敞厅、藏经阁(兼教师宿舍)、静修斋(学生宿舍)、厨房、五老堂等。王忠文祠建在书院后头,处于书院中轴线最高处,祠内设王十朋神主一龛,岁时致祭。讲堂是师徒会文讲业之所。敞厅是供诸生步武接武之用,相当为现代学校的操场或体操房。藏经阁为藏书之所,是书院的重要设施。五老堂是专为当时年高德劭的五位宿儒(庠生徐诩,字彦伟,年八十一岁;庠生赵琛,字子贤,年七十八岁;庠生赵文徽,字嘉猷,年七十七岁;庠生赵囿,字仁苑,年七十四岁;庠生林国熙,字光侯,年七十三岁)而建,作为与他们“不时叙语”之所,相当于现代的顾问室、参事室。门坊题“梅溪王忠文公书院”。门外原为空地,建院时砌石为台阶,阶下为石路,纡折有度,通往小溪,立头门,榜曰“义路礼门”。溪上架小石桥,过桥沿小溪下山进城,也就一刻钟工夫。书院周边有箫台明月、东塔云烟诸胜,又有金溪奔流于山麓,真是个读书讲学的好地方。嘉庆时虹川诗人瞿霁春有《游梅溪书院》诗道: 路入山腰一径深,白云修竹满幽岑。 玉梅已老先贤梦,流水犹生吊古心。 一榻琴声帘外转,半墙花影月中寻。 到来洗尽尘埃虑,楚客新庚白雪音。 唐传鉎作《梅溪书院记》,详细记述了改建梅溪书院的宗旨和过程,文中专门提到经费问题: 岁祭乏资,适新垦东门外先农坛侧田十二亩,收其租,除完公赋外,以为酒醴牲牢之需。又虑书院之岁久乏修,适二十三都一图十甲实相寺僧师徒珍、性等罪状昭著,既暴于众而火其居,有田五十亩一分七厘,地七亩,山二亩七分,均请于府宪芮公力主之,并饬清册附卷成案,使义学岁久常新,则贤太守之遗也。所用木料,大半取之九都官山,而土石砖瓦、丹刻工匠约计
|
|
|
|
|
|
|
|